三闾庙记忆:古街烟火里的市井活色
【来源:
昌江区人大常委会】
【发布时间:
2025-07-24】
【阅读次数:】
晨光漫过昌江码头,三闾庙清街的门板次第展开。“新到的晚籼米嘞——”粮行伙计扛着麻袋踏过青石板,鞋钉敲出的脆响惊飞檐下燕子;兆吉鲜货行的木盆里,鲢鱼正摆尾搅动清波;红店描金匠人的金粉簌簌落在围裙上,与隔壁酱园飘来的梅干菜香缠成一团。清末民初的三闾庙,231米长的清街已铺开活色生香的市井图。

图片由AI制作
正午的日头晒得油榨坊的木梁发烫,壮汉们喊着号子撞击榨槽,金黄的茶油顺着竹槽淌进陶瓮,香气漫过半条街;红店里,画工正给瓷碗描金,笔尖的金粉落在铺着细布的案几上,与隔壁布店飘来的靛蓝染香缠在一起。暮色染红昌江时,客栈的灯笼次第亮起。南货店的掌柜借着夕阳核对账本;饮食店的灶台前,师傅颠着铁锅爆炒河虾,滋啦声里混着跑堂的吆喝。脚夫们聚在磨坊外,就着陶罐里的粗茶啃着米糕,谈论着下午靠岸的商船装了多少白瓷。……



这座镶嵌在昌江畔的古街区,自古便是赣东北的交通要冲。昌江航道上连安徽,下通鄱阳湖入长江,明清时更成通京要道。商船在此卸下饶州糙米、徽州靛蓝,满载景德镇白瓷顺流而下,清末年均近6万担瓷器由此出港。民国时公路初兴,水陆并举的三闾庙年吞吐量达两三百万担,码头边铁匠铺的火星与瓷器店的叮当,应和着“装不完的景德镇”的民谚。
古街的繁华始终与瓷都命运相牵。明清时景德镇成“天下窑器所聚”,三闾庙凭码头之利,成为粮米、窑柴等物资的重要补给站。即便到新中国成立初,清街仍店铺栉比,饭店、铁匠铺、糖坊的招牌在风中摇曳,延续着“吴丰大号”“兆吉”等堂号书写的商业传奇。
如今昌江的船桨声已被汽车鸣笛取代,但青石板缝里的盐粒与油渍,仍在诉说着这座古街与瓷都共呼吸的千年往事。当暮色再临,檐角灯笼亮起时,仿佛还能听见账房先生的算盘声,顺着昌江流水,漫向更远的年代。
相关文档:
相关附件:
【我要打印】 【
关闭】